2025年8月19日,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王晓东为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犯罪前沿问题高级研修班(第五期)的学员们带来了《金融犯罪案件的成功辩护——以裁判为视角》专题课程。
课程伊始,王晓东副会长指出,当前金融犯罪呈现高技术性、隐蔽性、组织化及受众群体广泛等特点,涉及区块链、AI诈骗等新型技术手段,且多具有跨国作案特征。金融犯罪案件的司法裁判呈现专业化、复杂化趋势,对辩护策略制定带来挑战。
针对虚拟货币犯罪等新兴领域,王晓东副会长分析了现行法律依据与争议焦点,指出司法实践中存在刑民交叉、证据不确定性多、政策影响大等问题。
在课程后半部分,王晓东副会长重点围绕金融犯罪案件的成功辩护路径展开了系统阐述。他强调,主体资格审查是无罪辩护的关键突破口,需精准区分单位犯罪中“注销”与“吊销”的法律后果,并通过穿透式审查追究实际控制人责任。证据辩护方面,他详细阐述了“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充分性”四大要点,指出要重点关注电子数据取证规范、境外证据采信规则以及鉴定意见的科学性质疑。
在法律定性层面,王晓东副会长详细介绍了“重罪转轻罪”的实战策略,包括通过罪名之辩改变定性、主从犯切割以及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之辩。量刑辩护方面,他系统讲解了自首/立功的认定路径、退赃退赔的具体策略,强调通过对犯罪事实的辩护实现法定刑降低。与此同时,程序性辩护同样不容忽视,尤其要关注管辖权异议、排除非法证据等程序规则。
最后,王晓东副会长阐述了优秀辩护律师的核心素养:既要具备大局观与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又需拥有深厚的法律功底与精准的实务能力;既要恪守职业伦理,又要具备技术突破能力与司法协作思维。随着金融科技的迭代,成功辩护需持续更新金融知识与技术能力,在“金融监管—刑事法律—技术规则”的交叉领域构建专业优势,方能在复杂的案件中实现有效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