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创新与监管》——王巍先生在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犯罪前沿问题高级研修班(第五期)授课

崔壹然律师
2025-08-25

2025821

2025年8月18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犯罪前沿问题高级研修班(第五期)第三天的课堂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王巍先生带来题为数字货币:创新与监管的专题讲座。主讲人凭借深厚的金融史功底与前沿视野,系统剖析了数字货币作为金融创新里程碑的本质、稳定币的核心逻辑、区块链“信任机器”的价值,以及资产代币化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颠覆性影响,引发金融与法律界深度共鸣。

2025821

创新浪潮:从“信任机器”到资产代币化

王巍先生巧妙将数字世界的形态迁徙比作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指出当房产、艺术品等现实资产被抽象为“01”代码,金融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范式革命。他指出,区块链技术通过“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三大特性,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价值传递的跨越,成为人类信任机制演进的最新里程碑。

在这场变革中,稳定币扮演着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变压器”的角色。王巍先生解释,稳定币的诞生源于市场对解决加密货币剧烈波动性的内生需求。稳定币的兴起不仅提升了支付效率,更深层动力在于“脱媒”,即绕过传统银行体系实现点对点价值转移。这一趋势正深刻重塑全球支付格局。

伴随稳定币发展,资产代币化(RWA)浪潮同步兴起。从商业房产、贵金属到艺术品,现实世界资产正通过“通证化”被纳入区块链体系,实现链上高效流转与碎片化交易。王巍先生强调,这一趋势不仅降低了资产交易门槛,更预示着未来金融交易、合约执行将向全面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智能合约或将逐步替代人工干预,重构房产续约、保险理赔等传统法律与金融实务流程。

监管困境:历史镜鉴下的全球治理差异

为阐释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王巍先生援引两大历史案例警示行业:1865年英国“红旗法案”要求汽车需3人驾驶且前方有人举红旗引路,直接导致英国汽车行业落后德国、美国30年;1949年至1987年日本国铁长期垄断,造成持续亏损,直至民营化改革后才实现盈利。他提出,创新与监管应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良性博弈,甚至需保持“道高八寸”的弹性空间,为创新预留生长土壤。

从当前全球实践看,数字货币监管呈现显著分化:美国倾向将稳定币纳入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在风险防控与创新支持间寻求平衡;中国香港积极推进数字货币试点,探索合规发展路径;中国大陆则对虚拟货币相关非法活动保持严格禁止态度,政策导向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张力。

王巍先生透露一组关键数据:目前中国持有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用户已超过5000万人,全球近40%的数字货币由中国人持有(且多数资产存放于境外)。这一规模表明,数字货币已非小众“时尚话题”,而是深刻影响金融行业格局的核心变量,也对现有监管体系的适应性与前瞻性提出更高要求。

刑事视角:在打击犯罪与保护创新间寻求平衡

2025821

针对金融领域普遍担忧的“泡沫问题”,王巍先生提出辩证观点:历史上的郁金香狂热、美国互联网泡沫等案例表明,方向正确的泡沫往往是创新动员社会资源的催化剂——若无2000年前后美国互联网泡沫的资本涌入,便难有如今全球互联网产业的繁荣;比特币从2010年9分钱一枚涨至2025年12万美元的历程,也印证了新事物从“质疑”到“认可”的发展规律。

这一视角为数字货币刑事风险治理提供重要启示:“一刀切” 的严打并非良策,需在打击非法炒币、洗钱、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的同时,避免误伤合规创新。王巍先生反复强调“金融与法律需互相磨砺”。他认为,不懂金融的律师难以应对数字时代的复杂案件,不懂法律的金融从业者也无法规避合规风险。以智能合约为例,其“自动执行、不可篡改”的特性正改变法律实务——房产续约、保险理赔等流程未来或无需人工干预,律师的角色将从“合同起草者”转向“规则设计与风险把控者”。

展望:以历史景深把握数字经济机遇

2025821

授课尾声,王巍先生结合自身创办互联网金融博物馆、参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区块链议题的实践经历,呼吁听众以“历史景深”看待数字经济发展:既要借鉴康定斯基等艺术家“抽象化现实”的创新思维,理解数字货币对传统金融的重构逻辑;也要从金融史“信任进化”规律中汲取经验,把握区块链技术对人类信任机制的革新价值。

王巍先生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认为中国人的勤奋特质、全球技术革命机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助力中国在数字货币、区块链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正如他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比喻创新与监管的平衡——过度干预会扼杀创新萌芽,完全放任则可能引发风险,唯有保持适度包容与审慎监管,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