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学学会第三十四届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

2025-10-21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

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国犯罪学学会第三十四届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廖凯原楼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犯罪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承办,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协办。会议的主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犯罪治理科学化——刑事一体化与现代社会的犯罪治理”。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宫鸣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万春,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岩、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徐全兵主持会议开幕式。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宫鸣

宫鸣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犯罪学研究放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大局中谋划和推进。

宫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刑事一体化是刑事学科领域践行系统思维的生动实践。要以系统思维深化犯罪学研究,构建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研究合力。犯罪学研究者需加强与检察机关等司法实务部门的合作,在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实践中创建中国犯罪学自主知识体系。最高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犯罪学的发展,诚挚邀请犯罪学家参与到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检察学学科建设等检察理论研究工作中。

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万春

万春表示,今年研讨会的主题是“刑事一体化与现代社会犯罪治理”,目的是促进以刑事一体化视野,整体而不是碎片化地研究现代社会犯罪治理问题。犯罪学研究要坚持与发展大局同向而行,要助力促进保障高质量发展,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构建中国犯罪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犯罪治理置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加以研究,将系统总结和学术性阐述中国特色犯罪治理模式和成效作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柱。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岩

王岩代表清华大学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王岩指出,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发展,犯罪防控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会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应当加强学界不同领域间的交流互鉴,增强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互助、共享,要以中国犯罪学学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平台为支撑,进一步构建研究机构与实务机关之间的常态化联动。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促进犯罪学研究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不断开创新局面。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

崔国斌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向本次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犯罪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清华大学法学院始终致力于推动犯罪学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分别成立了刑事法研究中心、金融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商业犯罪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对犯罪学前沿问题的研究。清华大学法学院未来将继续促进犯罪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术品位与学术影响力。

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徐全兵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

开幕式后,五位权威专家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

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主持本环节。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兴良

会议特邀嘉宾、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兴良表示,犯罪学属于经验科学,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侧重于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归纳犯罪发展的规律,为国家刑事政策的制定,以及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提供基础。虽然犯罪学与刑法学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它们同属刑事法学,犯罪学是刑事法学中的基础学科。我们应当在刑事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在相互关联的意义上对犯罪学展开研究,从而为建立理性、科学的刑事法理论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明楷

会议特邀嘉宾、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明楷指出,应当摒弃“有犯罪就有刑罚”的积极责任主义观念,而是要坚持一般预防原则,对不具有预防必要性的行为不予处罚。当前我国的监禁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过高的监禁率对犯罪治理效果有限,并且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张明楷表示,降低监禁率并不意味着严格限制刑事立法,应当在积极立法的基础上,减少对监禁刑的适用。应当大量运用酌定不起诉制度,使其成为治理微末化犯罪的基本手段,从而控制刑事处罚的范围,实现一般预防的目的。

学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表示,我国当下的犯罪学研究陷入瓶颈期,研究范式尚未从传统的法律学科中脱离出来,相关研究缺乏统计数据的支撑和对数据的精细化分析。在轻微犯罪问题上,林维指出,刑罚结构的轻重与犯罪结构的轻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刑罚减轻的背后,可能是犯罪严重性的增加。随着犯罪结构的变化,刑罚措施也应当发生更多变化,要构建出更多与当下价值体系相符的价值剥夺体系,使我国的犯罪治理和策略更加科学合理。

学会副会长,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周勇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周勇围绕重新犯罪治理问题作了深入阐述。周勇指出,犯罪治理可分为初次犯罪治理与重新犯罪治理两大类型,二者在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治理对象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监狱法修改、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更多属于重新犯罪治理的范畴属性。为了实现对重新犯罪的科学治理,应当进一步提高对重新犯罪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相关问题研究,构建具有体系性的理论框架,完善制度规范建设,切实推动重新犯罪治理的科学化。

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钱列阳

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钱列阳围绕金融犯罪的治理问题展开探讨。钱列阳指出,金融犯罪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涉及公司法、证券法等多个专业领域,对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极高要求。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高度发展的当下,金融创新与刑事犯罪之间的界限有时难以界定,为实务人员办理金融犯罪案件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司法机关应当摒弃机械执法思维,避免将正常的商业博弈行为上升为刑事犯罪。

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应培礼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应培礼指出,经过六年的探索,《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研究团队汇聚碎片化数据,实现犯罪数据的可视化;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构建并完善犯罪治理指数;从态势研判转向智能预测,形成链条化的研究体系;形成年度发布的常态化机制,完善制度化运作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犯罪态势总体平稳,结构性变化凸显;区域差异收敛,区域治理结构更协调;犯罪治理指数稳中向好,区域治理能力整体提升;犯罪预测能力增强,趋势研判能力提升。

平行论坛

10月18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司法实务部门代表等200余人,围绕“轻罪综合治理研究”“信息时代的犯罪防控”“行政犯的防控策略研究”“刑事一体化的理论、机制及司法实践”四个平行论坛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各平行论坛均由两个单元组成。

平行论坛一:轻罪综合治理研究

本论坛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为“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由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原庭长王晓东主持。

王晓东庭长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学会常务理事、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明儒探讨了轻微犯罪封存制度的协同保障机制;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开骏论述了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计金娣探索了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改革;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润平对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进行了比较;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百成分析了轻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落地挑战与律师路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朱金阳探讨了犯罪记录封存、前科消灭以及复权关系。

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赵军,学会理事、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谋林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一第一单元实况

本论坛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为“轻微犯罪一体化治理研究”,由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叶小琴主持。

叶小琴教授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单勇探讨了矛盾纠纷与违法犯罪的预防型法治构建;学会理事、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霜梳理了轻微犯罪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山东政法学院教授张爱艳立足轻微犯罪综合治理背景,对犯罪附随后果制度进行了反思与重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雅丽围绕“醉”与“罚”的距离,考察了醉驾入刑的一线执法难题;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郑成杰以刑事一体化为视阈,探讨了轻微犯罪综合治理的中国路径;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周致力探讨了轻微犯罪综合治理语境下的财产刑问题。

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家林,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魏昌东,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赵运锋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一第二单元实况

平行论坛二:信息时代的犯罪防控

本论坛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为“网络时代的犯罪防控研究”,由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特聘教授皮勇,以及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江溯共同主持。

皮勇教授、江溯研究员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李政达从犯罪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犯罪概念;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曹波对过失犯罪多因归责机制进行了数字化重构;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郑洋分析了危害国家数据安全犯罪的规制体系及完善路径;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万怡佳论述了网络水军犯罪一般参加者的类型化治理体系;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王熠珏梳理了数字时代虚拟资产洗钱犯罪的罪因机制与应对策略;学会理事、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杰探讨了网络优惠券套利行为的定性。

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印波,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永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小源对上述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二第一单元实况

本论坛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犯罪防控”,由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郭泽强,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旨龙共同主持。

郭泽强教授、郭旨龙教授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抖音集团刑事法务总监姜楠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犯罪演变与治理路径;腾讯集团法务高级专家陈磊分析了涉生成式AI的刑事风险类型与治理对策;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俊秀探索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引发的数据污染风险及其规制路径;快手集团高级法务顾问胡嘉君论述了从广告到AI的出海平台合规难点与防控机制;中国政法大学讲师王康庆提出了基于情报分级的电诈犯罪智能敏捷性预防机制;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滨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司法办案中的场景应用与边界限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桑宇阐述了经济犯罪被害人承认被害之义务。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李源粒、中国政法大学讲师涂欣筠、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郭恒军对上述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二第二单元实况

平行论坛三:行政犯的防控策略研究

本论坛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为“行政犯与行刑衔接”,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宏主持。

黎宏教授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李立丰基于对个案的裁判说理剖析,阐述了以刑化债的实质解释悖论;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王钢从行刑衔接的视角,探讨了行政犯的实质入罪与合理出罪;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马春晓探究了从正向到双向的行刑衔接变革逻辑与应然进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杨绪峰论述了行政过失犯注意义务违反的认定问题;重庆市渝中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王津津分析了行刑反向衔接中可处罚性原则的适用前提与标准;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冷家伟立足客观归责理论,对诈骗罪进行了重构。

学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林维,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车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叶良芳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三第一单元实况

本论坛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为“经济犯罪的认定与防控策略”,由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钱列阳主持。

钱列阳律师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探讨了非法经营罪构成要件的法教义学限定;学会理事、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邹兵建梳理了预付制商家卷款跑路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文涛分析了前置行政规范对于经济犯罪认定的意义;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时方阐述了涉虚拟货币非法集资犯罪“罪赃同治”规制路径;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红艳运用刑法谦抑性原理,明确了涉税犯罪的界限;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常笑围绕囤积与挤仓,论述了利用交割机制操纵期货市场的机理与认定。

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柏浪涛,学会理事、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剑波,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方军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三第二单元实况

平行论坛四:刑事一体化的理论、机制及司法实践

本论坛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为“刑事一体化的理论及运行机制”,由学会副秘书长、理事、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部主任赵培显主持。

赵培显主任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学会理事、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蔡正华阐述了“刑事一体化的前提是协调而非融合”的观念;学会理事、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陈小彪以起诉裁量为视角,探讨了轻微犯罪出罪机制;学会理事、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王娜论述了中国刑事一体化机制的理论根基与运行逻辑;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蔚泉波从刑事一体化视域对老年人犯罪进行了实践检视,制定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于小川分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发展与趋势;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副教授单佳从标定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刑事一体化思想,提出了轻罪去标签化的解决方案;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虞浔以刑事一体化为背景,探讨了涉电商平台黑灰产业的司法治理路径。

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仁文,学会理事、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百杰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四第一单元实况

本论坛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为“刑事一体化的司法实践”,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主持。

张建伟教授主持研讨

发言环节,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孙道萃探讨了刑事一体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杨春禧结合四川省检察机关的工作实践,阐述了未检刑事一体化的发展经验;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检察院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施灵运基于29256名被追诉人的实证分析,研究了轻罪诉讼的实践困境与纾解路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赵雅男论述了涉古脊椎动物化石违法犯罪的分类防控机制;学会理事、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郭欣阳探讨了以刑事一体化为导向构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构想;学会理事、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盛芳以行刑衔接为视角,分析了涉税犯罪刑事一体化治理的路径与方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俊涛从刑事一体化的角度,讨论了冤假错案的防范与纠正问题。

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王志远,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石经海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

平行论坛四第二单元实况

汇报总结与闭幕式

汇报总结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岳向阳主持汇报总结

10月19日上午,会议举行汇报总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岳向阳主持本环节。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单勇,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李政达,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春晓,学会理事、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王娜依次就各平行论坛形成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精彩汇报。

汇报总结实况

闭幕式

周洪波秘书长主持闭幕式

汇报总结后,会议举行闭幕式,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周洪波主持。

周光权教授代表本届会议主办方发言

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作为本届会议主办方代表发言。他对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犯罪学学会、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参会老师和工作人员对本届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从坚持学术性、强调实践性、培养年轻学者三个方面,对本届会议的亮点进行了总结,并预祝下届年会在西南政法大学顺利召开。

林维校长代表下届会议承办方发言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林维作为下届会议承办方代表发言。他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近年来在犯罪学学科建设方面的成就和未来规划,并表示一定以最真诚、饱满的面貌办好下一届会议。

车浩教授作会议学术总结

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车浩受学会委托,对本次会议作学术总结。他对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和学术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犯罪学学会、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和会务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至此,中国犯罪学学会第三十四届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理事会会议

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中国犯罪学学会还于10月17日晚召开了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学会秘书处向理事会作了2025年度工作报告,并汇报了学会2025年度财务状况及会员增补情况。经充分讨论,理事会对学会理事以上成员候选人增补事宜进行了表决,并同意成立比较犯罪学专业委员会、数字犯罪治理专业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犯罪治理专业委员会三个分支机构。学会原有的十个专业委员会依次向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