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创新、犯罪的认与知
《边界:金融创新、犯罪的认与知》一书深度解析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的博弈,带你穿越两种思维的边界,厘清金融创新与金融犯罪之间的模糊地带。全书分为“思维边界”“规则边界”“利益边界”“责任边界”四个部分,七个典型实例,五十一篇对话。全书超越个案技巧层面,深度解构金融人与法律人的思维分野,借由金融逻辑内核为法律人开辟辩护新视角。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一届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司法分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公安局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20年、2021年海淀司法局授予“优秀律师事务所主任”;2021年获得“第一届海淀区领军律师”荣誉;2024年荣获钱伯斯大中华地区中国(中资所)律师榜证券:诉讼“业界贤达”称号。
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客座教授、兼职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导师、金融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校外导师。
曾办理“中国私募第一人”徐某操纵证券市场案;原铁道部部长刘某某受贿、滥用职权案;知名影星刘某涉税案;e租宝张某集资诈骗案等。
出版专著:《大律师之精彩刑辩系列:道与术》《三思而行:钱律师与青年刑辩律师的交谈》《市场滥用犯罪与刑事合规》《证券期货犯罪十六讲》《银行业务犯罪十二讲》《金融犯罪辩护逻辑》等。
周光权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法理上说,金融创新和金融犯罪之间的界限应该是清晰的,否则金融从业者就无所适从,更没有创新的动力。但是,从实务现状看,二者之间未必有“楚河汉界”,个中原因既有司法打击的偏差,也有金融从业者对刑法的曲解和误解。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厘清边界,增进法律人和金融人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以刑法的精准打击护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相信钱列阳大律师的《边界》一书能够促进法律和金融的互动、双赢。
王 巍丨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
驱动金融进步的动力是创新,为不同时代、不同场景和不同人群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法律自然有创新需求,但更为要紧的是构筑规则与安全底线。创新与法律的博弈是持续的,互相促进的,也是文明进化的主旋律。钱列阳律师这本著作划出了一个有趣的“边界”,而且这个边界还在不断分化与升华,成为金融圈和法律圈如影随形的纽带,须臾不可忽视。
在金融与法律的交汇处寻找平衡之道
钱列阳
金融创新如潮水般奔涌,而法律规范似堤坝般守护。在这潮水与堤坝的交界处,罪与非罪的界限往往模糊难辨,创新与违法的边界更需慎思明辨。《边界》一书,正是诞生于这一充满张力的领域。作为中国金融犯罪辩护领域的初探律师,以我近十年在金融刑法领域的实务经验,将金融人与法律人的思维碰撞、行业壁垒的突破尝试,以及自己对“合法创新”与“越界犯罪”的理解,拼凑成这本理论与实务交汇的小册子。
金融与法律的“双面镜”:创新与规制的永恒博弈
金融的本质是流动与创新,而刑法的使命是秩序与边界。我认为:“金融犯罪与金融创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金融人追求效率与突破,常以“擦边球”为创新手段;法律人则需从庞杂的交易结构中抽丝剥茧,将金融逻辑转化为法律思维逻辑和法言法语。这种思维差异,虽是冲突的根源,却也是对话的起点。正如我在徐某操纵证券市场案中的反思:金融人手中的“市场策略”,可能是法律人眼中的“犯罪手法”。
从“苹果树”到“军备竞赛”:专业壁垒的破与立
我借“苹果树”的结构,揭示了金融犯罪的复杂结构:金融事件是果实,金融概念是枝叶,而支撑整棵树的根系则是深藏的金融逻辑与法律关系,土壤则是金融文化的本质。我认为,金融犯罪辩护的本质是一场法庭控辩审“专业知识的军备竞赛”——唯有深入金融行业的肌理,理解证券、基金、数字货币等领域的运作规则,才能精准识别侦查漏洞、构建有效辩护。例如,在违法发放贷款罪、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的辩护中,若仅从刑法条文出发,往往难触核心;唯有结合银行信贷业务的实操流程与风险控制机制,方能找到“合规漏洞”与“证据瑕疵”的突破口。
合规与创新的共生:金融安全的未来图景
本书试图跳脱个案辩护的局限,指向金融法治的宏观命题。通过剖析P2P爆雷、融资性贸易诈骗等典型案例,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现实:许多金融犯罪的根源,实为制度滞后与监管空白。所以,我呼吁法律人与金融人共担“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使命,既要警惕以创新之名突破法律红线,也要避免因过度保守扼杀市场活力,这是一种平衡。我在清华大学金融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的实践——编撰《金融犯罪年度报告》、举办跨行业论坛,期望能够推动金融合规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对话与共治:超越边界的可能
《边界》一书的核心方法论,在于“对话”。我以“法律人与金融人互为学生”的姿态,搭建起跨领域的沟通桥梁。书中既有对证券法注册制改革的刑法回应,也有对数字货币犯罪的前瞻分析;既为金融人厘清“合规红线”,也为法律人提供“行业图谱”。这种双向奔赴的思维碰撞,也体现在紫华金融犯罪研究论坛的尝试中:让金融人听懂刑法的“规范语言”,让法律人理解金融人的“创新密码”。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当今世界,金融犯罪正以“技术化”“跨境化”“隐蔽化”的形态加速演化。面对这一挑战,《边界》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希望读者以更开放的视野审视金融与法律的共生关系。一个刑辩律师只有心怀法治理想、胸有行业格局、腹有人文情怀,眼中才会有诗和远方。本书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位读者,无论是金融从业者还是法律工作者,在创新与规制的张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边界之路。
第一部分 思维边界
金融 + 刑法 = 金融犯罪辩护? / 005
金融的本质:时间 / 009
电脑会计算,人脑会算计 / 017
【实例 1】依某操纵期货市场案 / 017
内部信息与内幕信息 / 020
【实例 2】汪某内幕交易案 / 020
用金融逻辑解构刑法逻辑 / 024
法律的三级跳跃:实务、立法本意、社会需求 / 027
规范与发展的交集是“合理”/ 029
重新发现常识:知识是力量,但常识才是方向 / 032
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 038
进步在于降低纠错成本 / 040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结果产生的过程/ 044
“三维法律”——从逻辑到经验再到实践/ 056
比较源于经验,选择源于自信,判断源于性格 / 059
认知预判与思维差异 / 063
穿越金融人思维的“墙”/ 066
学,然后知不足 / 068
第二部分 规则边界
合法利用规则的边界 / 075
金融法治化 / 077
【实例 3】申某贪污案 / 077
【实例 4】田某操纵证券市场案 / 082
授权性规范与禁止性规范 / 084
【实例 5】李某违法发放贷款案 / 084
金融的发展性与规则的约束性 / 088
金融人不喜欢边界 / 093
边界的四种形态 / 095
金融追求空间,刑法追求边界 / 098
边界的权力逻辑 / 101
金融创新的边界 / 103
金融与刑法的双向融合 / 107
第三部分 利益边界
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 / 115
【实例 6】孟某职务侵占案 / 115
财产性利益与秩序性利益 / 119
附随性结果并不能对冲消解行为的危害性 / 122
交易求好坏,是非求辨别 / 125
合法利益至上(而非利益至上)/ 127
“利益”是机会、行为还是结果?/ 129
金融三要素的反向运用:预防金融犯罪/ 132
犯罪成本问题 / 143
回归金融创新的本质 / 146
“消解动机”是最好的犯罪预防 / 153
第四部分 责任边界
违规与犯罪 / 159
共同犯罪的层次性 / 161
合法信息交流与犯罪共谋合意 / 169
被动型刑法扩张 / 171
“危害结果”的理解 / 思维差异 / 173
文化传统、认知心理与规则意识 / 179
金融合理性转化为刑法合法性 / 187
探寻法条背后的立法本意 / 189
【实例 7】章某违法发放贷款案 / 189
起止是合法性,中间是合理性 / 196
裁量权是法律留给合理性的空间 / 200
司法的责任:效率还是公正? / 205
客观事实的基础是合理性,法律事实的基础是合法性 / 209
“亡羊补牢”好过“防患未然”/ 212
自古知兵非好战 / 216
可以不知道做什么是对的,但是至少要知道做什么是错的 / 220
后记 / 227
油画插页
打通艺术与法学的感知边界
章节引言
拓展金融与法学的认知边界
扉页题献
献给时代前行者的情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