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探讨金融与法律边界的新书,一场汇集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与法律精英的思想盛宴,折射出中国金融法治化进程中的深刻命题。
2025年6月20日下午,北京三里河壹号金融会客厅内座无虚席,备受法律与金融界瞩目的《边界》新书发布会在此举行。著名经济学家曹远征、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联并购公会名誉会长尉立东等重量级嘉宾共同为国内著名刑辩律师钱列阳的新书助阵,现场展开三场紧扣时代脉搏的跨界对话。
活动盛况之三:核心洞见:博弈中的平衡艺术
接下来由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陈莹律师主持提问阶段。会议现场首先由葛鹏起律师向钱列阳律师提问:
金融创新超前而法律滞后,边界标准如何制定?
钱列阳律师以动态平衡论来回答。他以驾驶为喻:金融创新是“油门”,法律规则是“刹车”,二者需要平衡;更关键的是“方向盘”(即认知格局),决定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边界是底线,法律提供基础规则(如交通法规),但方向需要由从业者的格局和认知引领。当然法律需要与时俱进;法律应随科技、金融、时代发展而完善(如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而非要求发展完全符合现有规则。但发展是硬道理,法律应该为发展服务,通过动态平衡适应创新需求。
法律出版社编辑张颖向钱律师提问:聚焦金融犯罪辩护的初衷是什么?
钱列阳律师回答:是法律实践给予的启发。首先法律人与金融人思维差异的碰撞。金融人(如葡萄藤)追求创新,法律人(如苹果树)强调规范,二者思维本质不同,但需互补。其次挑战自我,突破职业边界。从2017年成立紫华律师事务所,旨在跨越法律与金融的壁垒,深入金融领域以拓宽法律人视野。
黄云艳律师提出问题:金融法制与法规创新怎样共生?
钱列阳律师认为:要正视规则的滞后性。金融天然抵触束缚,创新常突破旧法,倒逼法律进步(如监管收紧、司法解释更新);推动制度完善,通过案件实践,发现制度缺陷,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如联合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犯罪刑事辩护高级研修班,对接中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等),要将金融创新中的合理突破转化为立法动力,避免“一刀切”打击。
法治日报记者提问:未来金融犯罪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钱列阳律师认为是AI驱动的金融犯罪。首先,AI技术(如深度伪造)催生难以预料的犯罪手段(如香港的AI诈骗案),通过案例积累推动立法,“亡羊补牢”,压缩技术滥用空间。法律需主动适配科技发展,而非试图阻挡新潮流。
李源泉律师提出:青年律师怎样进入金融犯罪刑事辩护领域?
钱列阳律师给予青年律师忠告:系统学习金融知识。律师的短板是缺乏金融知识的系统学习,只能“一案一学”,难以举一反三。青年律师应该攻读金融硕士,重塑知识结构,成为“法律+金融”复合型人才。摒弃墨守成规,因为金融犯罪无固定模式,需要活学活用,避免过度依赖经验。
《边界》新书发布会最后举行了赠书仪式,钱列阳律师向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金融博物馆、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代表赠送了签名版《边界》,象征着专业知识的传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