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这本小册子,在我心里已经酝酿很久了。
思职业伦理,思职业定位,思职业基本技能。这“三思”,对我的工作可谓“如影随形”。
在专业从事刑事辩护早期,我针对个案的思考较多。思考“成果”选择性地集纳在出版于2008年的《道与术》一书中。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以来,我的思考经常会超越“个案”,着眼于刑事辩护业务和整个律师行业。具体而言,思考的落点急中在“律师行业的职业伦理”、“刑辩律师的职业定位”和“刑辩律师的职业技能”三大方面。
思考积累的过程,和一次次讲座和授课有关。这个过程,是我将一些想法从不同方面进行表达阐述的过程,也是个思想成果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思考范围的扩大,朋友们便敦促我把思考结果集中成一本书表达出来。一切似乎是必然结果。
由于思考范围主要集中在职业伦理、职业定位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书名早就有了,就叫《三思而行》。提倡“三思而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刑事辩护律师“驾驭案件的能力”和“控制风险的意识”只有从经验教训和不断思考中获取。
基于上述原因和对案例集的“偏见”,虽然许多青年律师想通过看我的案例了解“具体操作实例”,但是我不想再写一本《道与术》那样的案例集了。
我总觉得,自己再出版一本“案例集”的意义和价值不大。再说,同行已出版了很多案例集,我不想再凑热闹。
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案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律师,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司法环境。最主要的是,办案如做算术题,与其背例题不如记公式,“乘法口诀”其实更重要。但刑辩界还没有出现大家公认的“乘法口诀表”、“勾股定理”。所以,作为一名执业21年的老律师,随着这些年自己办案和看到同行办案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逐渐形成了上述这些方面仍然不成熟的想法。
三思而行对刑辩律师来说是战略性问题。对战略问题提供答案,哪怕是不成熟的答案,也比个案中的具体办案技巧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更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在这些年办案之余,接受了一些授课邀请。在全国各地讲课时,我一次次对自己思考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补充、完整,其实每次都有小变化,每年都有大变化。在这个不断否定和扬弃一些不成熟的、偏颇的观点和结论的过程中修正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自己又从正确走到错误中去了。因此,总不敢说自己的看法就是自己内心确信的最终的结论,看来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有鉴于此,本书的内容有一半是我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简称人大律师学院)刑辩班历年授课的讲稿。以刑辩班的讲稿为例,这些观点递进的过程也是自己一个思考脉络的发展过程。走过的脚印不完美,但至少是脚踏实地的,所以就把它们全部纳入此书。
我也希望刑辩界更多的优秀律师能从自己的执业感悟中提炼一些有益的东西,大家达成某种共识,作为“乘法口诀”归纳出来留给年轻律师,让他们少走弯路,减少职业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作为一个曾经从事了10年公安工作又干了20年律师的法律人,我有幸参与进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法治国”的践行之中。从历史的发展看,法治前行的每一小步都是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接受并融入先进的世界法治文明潮流的一大步。我们这一代人也可以说是参与了法治开拓的一代,因此天然地被赋予了传承法治文明成果的责任。回眸当今律师行业,一大批年轻勇敢的律师不畏执业风险涌入刑事辩护行业,使我在感动之余,总觉得该给他们这个在这一历史节点出现的群体做点什么?
正值重庆打黑案风起云涌、李庄案的发生令刑辩领域风声鹤唳之时,2010年4月26日,由徐建大律师牵头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正式成立。作为第一批受聘担任客座教授的成员之一,我在荣幸之余感到这是一个在著名高等学府之下培养青年律师的平台。因此,在徐建院长的统一安排领导下,第一次以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的名义向全国招收刑事辩护高级培训班,时间定在了9月11日这个世界反恐最敏感的日子。虽然第一期只招到了32人到第二期的69人、第三期的74人、第四期的120人、第五期的14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刑辩律师以井喷的方式抱团涌入这个业务培训班。在此要特别感谢刑辩班的高明班长。他不仅辛勤地组织每一期刑辩班的相关活动,而且大度地包容刑辩班律师的各种性格和棱角。
这种情景令人惊讶,令人感动,更令人深思。我们的律师行业,我们广大年轻律师最需要什么?我们这些老律师更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承蒙学院信任,我担任了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刑事辩护教研室主任。为此,我在组织历次授课师资的同时,还抛砖引玉地做每期开篇第一讲的教师。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内容绝对不能重复,绝对要结合最新刑辩行业的新变化、新发展。这一高要求也成为了每年几十次授课中最大的难点和挑战,故把它们完整收入本书,也是有点不忍摒弃的意思。
这本书的内容,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和一家之言,作为对年轻律师的一点提示和参考,定有许多偏颇不足之处,欢迎年轻人直接拍砖(网络语言)。如能多少有点启发作用,已然欣慰之至。
是为序。
钱列阳
2015年7月28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