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材”到“成器” ——从律师业务看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务

杨思凡
2021-04-06

作者:实习律师 杨思凡


2021年3月31日晚,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钱列阳律师应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毕雁英教授邀请,为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年轻的学子们带来了 “从‘成材’到‘成器’——从律师业务看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主题讲座。


1.jpg


钱列阳律师以律师事务所对人才“选、用、育、留”的标准为切入,为同学们介绍了“成材”和“成器”的区别。提醒同学们学生时代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还应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并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如此方能通过“漫步知识之林,打磨技能之材,造就个人之器”逐步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跨越和转型。


选择比努力重要,里子比面子重要


钱列阳律师引用著名雕塑家罗丹回答关于“雕塑技巧”时的名句,雕塑的技巧就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亦有此表述:“塑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这一“去”就成了经典。钱列阳律师认为石塑如此,木雕更是如此,好的木雕一定是顺势而为,顺着“木纹”雕刻的。


钱列阳律师讲到,对个人来说“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就是一个“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个人兴趣,我们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如果能“从内出发”观察自己的本心,顺着自己的兴趣和思维,工作和爱好很可能是一体两面、手心手背的关系。人生中,方向盘永远比油门重要。


钱列阳律师指出,面子、荣耀往往满足了一个人的虚荣心,而人们常因这份满足丢掉了里子、忽略了内心。因此,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不能盲目追求鲜花和掌声。


钱列阳律师以从政、从商、从学三个职业的不同特点出发,为同学们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引出了陈少文老师的一个观点“熟悉的不等于擅长的,擅长的不等于适合的。”环境局限了熟悉的边界,而熟悉则可能带来擅长,但熟悉的和擅长的却不一定适合,而适合就是前面提到的“木纹”。不同的职业选择伴随的就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木纹”,因此自我觉知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里子永远比面子重要。


2.jpg


知识与技能并重,复合较单一为先


学生时代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学习老师的学问掌握其中的知识,工作后通过实践中的运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因此,技能是一个将“生米”煮成“熟饭”的过程。


钱列阳律师以新《刑诉法解释》第二百二十条第二款“法院并案权”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律师是如何透过法条理解立法本意,进而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技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钱列阳律师认为,校园教育教的知识是二维空间,停留在纸面。社会实践学的技能是三维空间,侧重应用。而与人交往练就的本事则加入了时间的维度,是四维空间,高度精炼又更为普适。因此同学们应当抓住不同阶段的特点,着重培养自己在当前阶段的必备技能,为步入下一阶段做好准备和积累。


钱列阳律师以职业选择为例,指出不同的职业选择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核心技能,而技能运用会反过来对知识积累提出要求。因此,知识的积累要从单一性走向复合性,从复合性走向社会实践性,也就是接地气。苹果树上只能结出苹果,要想得到不同的“果”就要种下不同的“树”。单一带来的是局限,局限则意味着盲目。因此在知识积累阶段,要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和视野。


聚焦科技前沿,把握时代脉搏


钱列阳律师以数字货币领域涉刑案件近年来面临的种种问题为例,向同学们阐述了科技发展给法律,尤其是刑事法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钱律师以案说法,认为在现实的案例中,金融创新与金融犯罪往往相伴而行,因此把握其边界显得尤为重要。二十多年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法律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今,区块链的高速发展又对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钱列阳律师指出,科技的最前沿也存在刑法问题,但可能是法律的盲区、监管的荒野。时代的发展可能会淘汰传统犯罪,但科技前沿将不断对法律人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年轻的法律人们更应关注科技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对内要认识自我,对外要能看到朝阳!


3.jpg


讲座最后,钱列阳律师与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在学习和职业选择中的困惑。钱列阳律师强调,学生时代知识结构的原始积累不能有硬伤,此外要着重锻炼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学习力和转化力同等重要。


讲座结束后,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毕雁英教授真诚的感谢了钱列阳律师的讲授,并指出钱律师的讲座将使同学们终生受益。不同的职业选择有各自的特点和精彩,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特点,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


4.jpg

钱律师和国际关系学院部分学生合影留念